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621节 (第2/7页)
县、治化这些道理,还是能追根溯源找到思想源头的,所以后世制度改革和思想流变,也要理出一个脉络来,这便是《古今文学考》的初衷了,意义上,跟《孔子学术谱系考》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从谱系入手,一个从制度和思想的交错脉络入手。” 见孔希路半晌没说话,姜星火又加了一把火:“经学有微言大义,孔子素王改制的宗旨为微言,群经所载典章制度与伦常教化为大义,西汉以后微言断绝,这一千年来诸儒专讲大义,可想来孔公也明白,若无微言,又何来大义呢?” 孔希路当然明白姜星火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官方层面上,暗示可以把“释经”的权力交给了他。 “六经道丧,圣道掩敲。” 孔希路郑重说道:“这文章,我写。” “孔公高义。” 姜星火与孔希路对饮一杯,写文章与注经的事情,就算定了下来。 如此一来,有这两位大儒出手,在理学内部掀起学术纠纷,就算是成了。 而有了这摊子事,想来本就被复兴的心学和实学所分流的理学,该是更加应接不暇了。 在舆论上,思想界内部有了巨大的争执,就可以随便他们去撕,去吵,因为对于原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来说,无论怎么吵,其实他们都是亏的。 如果注六经这件事成了,那么朱熹的那套《四书章句》在学术界和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肯定是理所当然地要下降的,因为四书本来就是六经的阶梯。 而以主张变法的董仲舒的公羊学为基础,再配合上孔子自己托古改制的《王制》,把《王制》抬到“打开六经这扇大门的钥匙”的地位,到时候变法的学术依据和支持,不就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