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69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693节 (第2/7页)

自然就只能谈天命心性了。”

    姜星火点点头,有些偏颇,但大差不大。

    实际上,北朝的儒者也没那么有骨气,甚至到了南北朝中期,北朝就已经自认中原正统了,高门大阀们瞧不上那些南渡的,认为南方才是蛮夷之地,而南朝也是这么想的.

    “南北朝结束,到了隋唐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编写《五经》义训,总结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玄学和北朝章句训诂学各自的特点,由此对前代纷杂经说进行统一整理,编撰出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为标准,使士子学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据。”

    义训,就是依据传注而加以疏通解释之意。

    这个版本的《五经义训》或者说《五经正义》,其中《毛诗》与《礼记》主要采用郑玄注释版本、《周易》主要采用王弼注释版本,《尚书》用孔安国传、《春秋》则用左传,在借鉴前儒的基础上,孔颖达删修笔削数易其稿,史书记载“必取文证详悉,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撮其机要”,最终稿的质量相当之高,因为有所取舍侧重,所以基本上没有官修书籍普遍杂而不纯什么都往里塞的毛病。

    实际上,孔颖达不仅开创了“义疏派”,成为唐代官方经学的标准,并成为科举考试教材,而且其人画像在贞观十八年就进了凌烟阁,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逝世的时候直接是陪葬昭陵的待遇。

    可惜,如此一代儒宗,在程朱理学的刻意掩盖下,基本没什么人知道了。

    至于为什么掩盖,主要原因就是朱熹在注释四书方面下的工夫很多,但五经则不然。

    朱熹一本《四书章句集注》,确实可以自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