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678节 (第4/6页)
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的心性本身。 在这个观点下,自然就没有“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了,更不可能存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 杨溥看着青衫玉带,正与孔希路一起在孔子雕像面前私语的姜星火的背影,心中不仅升起了一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一代宗师啊” 听了杨溥的话,杨荣先是一怔,旋即苦笑。 在参加太学之会前,他们与杨士奇苦思冥想了一夜,一同准备了许多预案、话术、技巧。 但真到了现场,他们才发现,基本都用不上。 对于大明的庙堂来说,三杨已经算是才学、能力都相当出众的青年才俊了。 但在学术界,尤其是在参与太学之会的这些大儒面前,三杨的学术水平,还远不够看。 仔细数数,能来参加太学之会的辩手们,哪个是白给的? 胡俨、王允绳,这都是大明最高等级教育机构的一二把手,能在这里教书育人,水平毋庸置疑。 高逊志、汪与立、杨敬诚、曹端,个个都是继承学术一派的大儒,都是现在就被称“先生”的存在,纵使达不到理学诸子的高度,在现在的时代,也是排在最前列的。 胡季牦,安南国儒学第一人,稳居安南学术界第一的位置三十多年。 姚广孝、张宇初,佛道两家的扛把子。 名望威孚海内的孔希路就更不用说了,圣人的人间行走,硬实力稳压姜星火半头的终极boss。 在这些人里边,就连有着“大明第一才子”称号,已经成名十余年的解缙,也只能垫底的存在。 而一个令人感到绝望的事实是,即便是最垫底的解缙,在才学和儒学造诣上,都是能把三杨全方位吊起来打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