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541节 (第4/7页)
不同的,培训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而培养更注重通用知识。 走“三舍法”这条路大明的行政学校学生,主要要学的是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组织学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大明从来都没有的东西。 所以姜星火今天要讲课的对象,其实不是大明行政学校的学生,而是教师。 学生得跟秋闱同步招生。 嗯,不是能跟秋闱碰一碰,而是捡点不打算走科举的“残次品”。 好吧,虽然说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新成立的东西,哪怕是走捷径,还是备受质疑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我是考生,我有信心科举中进士,我为啥要来你这个学校浪费起码三四年的时间?我直接考不就行了。 毕竟伱这个学校,最后也得成为上舍生以后,才能有可能直接去参加殿试,而中间淘汰机率,宋朝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参考样本了。 所以既然没有一步登天的考试,那么对于足够优秀的学生来说,还不如直接走老路。 没办法,观念在这摆着。 别管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的都是走科举这条“正路”。 而无论是荫官,还是举监,在官场上论资排辈的“含金量”上都跟科举比不了。 这就像成人自考本科跟全日制本科一样,理论上好像是一样的,但在人们的心中,能一样吗? 我能正经考大学,整那些干嘛? 这种观念,只能通过时代的发展来慢慢改变,光是朝廷给政策,第一是倾斜的太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