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41节 (第3/6页)
。 虽然下一步研究还没有开始,但王浩已经有了预感,觉得研究不会有太大收获,最多就只是叠加力场边缘,会让通过的物质表现出更强的磁场特性。 仅此而已。 “想要有新的发现,只是增加叠加力场的强度肯定不行,必须要有新的设计……” “但是,要找到方向就必须有足够多的数据支持。” 这里是‘数据’指的就是不同叠加力场强度,给材料带来的磁性强度数值。 材料,不是一种材料。 叠加力场,也需要分强度去进行实验。 两者加在一起,就需要很多的实验,考虑到制造不同强度反重力场,调整设备再实验,都会消耗不菲的经费,再加上制造叠加力场的需求,想要得到大量相关数据,可以称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就只是一个团队而已,研究人员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十人。 国内还有另外两个反重力团队,就是科学院物理所的团队,以及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组建的反重力实验团队。 两个团队都是全新的,也只有相关基础技术,暂时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研究。 王浩思考着叹了口气,“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要慢慢来……” 工作之余。 王浩也打开电脑浏览一下网络信息,他打开了微薄发现了好多的留言。 因为每天收到很多的留言,他只会看那些关注人的消息。 有好几个知名学者,都做出了同样的提问,“王院士,我看了你发表在《自然》的论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