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37节 (第2/6页)
是新领域的引路人、国际最有权威的人物。 在同样的领域发表后续的研究成果,自然是不用审稿的。 另外,审稿也会非常复杂。 他们所研究的内容,想要找到专业人士进行审稿,就肯定要去对结论进行验证,而即便是双元素的验证,也需要一个团队很长一段时间的计算,并且还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那就实在太复杂了。 国内和鹰国有超过八个小时的时差,坎贝尔是早上来上班时,才看到王浩发过来的邮件内容。 “超导相关研究的新进展?王浩的团队?” 坎贝尔顿时意识到是个大研究。 看到王浩说赶上下一期内容,而下一期《自然》就是一个星期后,即便是下一期的《自然-物理》,间隔时间也只有两天而已。 那肯定就没有审稿时间了。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先答应下来,“王浩博士,你的研究当然可以发表。我会提前安排版面,随时等待你的投稿。” 等发了邮件以后,坎贝尔还是有些犹豫,王浩的两次成果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第一次是‘超导定律’相关的研究,还是经过详细评审的。 第二次则是‘杨-米尔斯方程预测粒子对撞实验’,因为预测已经发生了,等于研究已经被证实,自然是不同审稿的。 这次不同。 以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研究超导机制的方向受到国际关注,而阿迈瑞肯方面的一些实验组,都有和实验相关的进展,也有一些会投稿给《自然》杂志。 王浩的研究进展肯定会受关注,可有了成果也需要同行审稿吧? 《自然》杂志必须保证论文的质量和正确性。 坎贝尔当然不是质疑投稿的质量,但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