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254节 (第2/6页)
会议是分派别就坐的。 基础科学中心的人都坐在一起。 汪承林和江建紧挨着,他们正小声说着,“江建啊,那天你说的很好,我们基础科学中心就是光明正大的来比一比。” “主次项目要分清楚,我们的方向更好,自然就是主项目。” 汪承林道,“在超导机制的研究上,他们确实是新的方向,但却受到保密限制。不能做交流重力的研究,主方向只能是对比研究超导机制,和我们是一样的。” “我们的研究更专业。” “这方面来说,让他们配合实验,对我们来说是有增益的。” 汪承林插手交流重力研究,也是思考了很多的,他们是做超导的机制研究,详细来说就是研究超导状态的量子态分布特性。 这是属于‘凝态物理’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来制备具有原子级平整界面的高质量约瑟夫森结。 如果有交流重力实验,能够辅助提供数据做参考,对于构造量子态波函数分布研究,也许会非常有价值。 两人说着的时候,会议正式开始了。 首先还是超导办公室的吴晖院士,他做出有关交流重力的研究阐述,说明了交流重力实验,说明了后续的对比实验,同时,也大大赞叹了物理实验室的工作。 接下来就是超导实验室的其他教授,站出来对于前一段时间的讨论进行总结,说出了一系列的想法和方向。 然后,关键点来了。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个超导机制研究机构,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以及科学院超导实验室,分别说明研发的主方向以及近一段时间的进展。 科学院超导实验室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