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400节 (第6/8页)
别的不敢说,但国师提出的勋章体系,确实非常受到军人们的欢迎。 ——谁还没个收集癖呢? 虽然平叛是小仗,但多个铜质勋章也是好的。 朱高煦这时候摘下兜鍪挠了挠头,忽然想起来什么似地。 “对了师父,上次你说的那个.非勋贵的将军们的军阶,不如一并报给父皇?” 姜星火闻言愣了下,回忆了剎那方才想起来。 那是之前跟柳升、朱高煦在军校谈话时的玩笑之语,姜星火把“五星上将”的梗拿出来随口一说,没想到柳升和朱高煦倒是觉得,给将军们加个军阶作为标识倒是很合适。 因为明军里长期存在着一种尴尬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有实力的将领,并没有相应的爵位。 洪武开国和永乐靖难,这种一个帝王开始上位的时期,很容易进行大规模封赏,但除此以外,在相对和平时期,想要单独封爵就比较难了,除非立下极为突出的功勋。 而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可能以前能封侯爵的功勋,现在只能封个伯爵;以前能封伯爵的功勋,现在什么都封不了。 除此以外,五军都督府里还充斥着大量寸功未立,却靠着荫袭成为公侯伯的勋贵二代,这些人的职位可都是骑在柳升等实力将领头上的。 这自然是让很多人,尤其是南军里成长于洪武中后期的勋贵心中不太平衡,都抱怨替朝廷卖命如今燕王登基反而尴尬,自己也没有一个“我的国公父亲”。 北军(燕军)体系里也有这种情况,譬如柳升这种功劳不够封伯爵,但是又比其他将领明显功劳高一截的,以及朱高煦这种立下功勋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