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684节 (第2/8页)
,但对于胡俨来说,此时抽身离去,是他自己最好的选择了。 一场太学之会,胡俨竭尽所能,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不是他太弱,而是他的对手,实在是太过强大。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位大儒,现在都可以说:输给别人丢人,但输给姜星火,真的不丢人。 太学之会以后,姜星火在思想界的历史地位终将与北宋五子持平的说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姜星火一定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当世第一人,哪怕是最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反对者,也必须要捏着鼻子认了。 这就是硬实力。 不久后,前礼部侍郎、总管翰林院的翰林学士董伦,在永乐二年的二月,于家中安详地离世了。 这位被士林尊称为“贝州先生”的老人,在遗言中,灵柩没有选择归葬祖籍山东,也没有选择世代居住的宛平,而是选择了归葬于河北贝州(大名府)。 董伦作为翰林院长官的时候,带出了很多学生,而他的门生里,以解缙最为出名。 解缙听闻董伦去世,悲痛不已,是真的悲痛不已,不是装的,这世界上对解缙好的人不多,能欣赏他的才华的人也不多,董伦算一个,姜星火算半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董伦是他的老师,而姜星火比他强,都不嫉妒他,其他人则大多跟他难以相处。 想起恩师在太学之会前对自己最后的帮助,本就虚弱的解缙急火攻心又病了一场,上书以恩师如父的理由,请求为董伦守孝。 朱棣没批三年,给解缙批了三个月假期,并且给了他去北京的任务,解缙随即坚持跟董伦的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