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46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468节 (第2/9页)

世的参照标准,以及无坚不摧的学术正确。

    曹端怔了怔,却也没急着回答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沉思几息后方才说道:

    “三代之时,固然无三纲五常,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已存,礼之根本便源于此,天礼未分于天理。”

    “朱子有言: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曹端继承的观点,依旧是朱熹的那套,也就是“礼是圣人、先王制定的,要以圣人、先王为师”,只有以这个目的进行学习,才能够学到五经(《乐》失传了)的真谛。

    而朱熹这里说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作为万民君师,有着超凡的天赋,是“众人中能尽其性者”,所以理所应当地就要制定从天理中体悟来的“礼”,用来教化百姓,这是君师的使命。

    “孔子是君师否?”

    曹端原以为姚广孝破釜沉舟地选择了再次提问,虽然这个问题有点白给。

    “君师”的定义是:拥有统治权的圣贤。

    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柏拉图的“哲人王”,反正上古时期的智者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君师”这个概念是笃定的,不容更改的,而姚广孝如果这么选择,白白浪费了一次机会,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