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66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667节 (第1/8页)

    听着老师对自己的批语,解缙唯有苦笑。

    今日面临抉择,内心惶然,举目四顾,竟然是无一可信之亲友,最后又奔于恩师府上,以求个决心,他还能说什么呢?

    人这一辈子,总有那么几次艰难抉择的时候。

    在这种时刻,内心中最软弱的地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不敢自己做决断,不敢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整个人患得患失。

    董伦当然清楚解缙现在的情况,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了。

    解缙不是一个能自己做决断、拿主意的人。

    他需要有人在前面给他引路。

    否则他的野心与他的视野、能力完全不匹配,自己只能瞎撞撞破南墙,继而一头栽到黄河里被淹死。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对于吏治之风这个问题,解缙十五年前的态度,是与现在完全相反的。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解缙陪同朱元璋游览,献《大庖西封事》,这篇策论文章,可以说很好地反应了那时候解缙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解缙因其名动一时。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的“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即指出老朱治理天下过于严刑峻法,且总是搞榜样人物的问题,对于吏治和刑罚,解缙的建议是“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只能说,解缙没掉脑袋,是那天老朱心情好。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劝谏老朱简化法令,不要滥施刑罚,对士大夫要好一点,也就是两宋传承下来的那套“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认为君王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君王尊重、礼遇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