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_第2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节 (第6/8页)

而封建时期的所有制度崩溃的原因大多只有一个土地兼并。

    第30章

    均田制其实已经是一个十分完善的制度了。

    均田制自北魏冯太后起开始实施,朝廷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朝廷缴纳租税,百姓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拥有权,已经近似于田地国有化了,这个政策遏制土地兼并,能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选良家子作为府兵,免税,若是立下功劳还能授勋,太宗时期短短数年内大唐由隋末的弱小恢复到能够连年发起灭国战争就是多亏了这个制度。人人想要立下功勋,想要获得更多的田地。

    正如《木兰诗》中一般,花木兰的父亲就是军户,花木兰替父从军就需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也就是府兵自备马匹和兵器出征,立下战功后又可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获得授勋,实现阶级跨越。

    不过再好的政策也有空子。均田制中分给百姓的田地为一人百亩,其中八十亩田地百姓死后就要归还给朝廷。而考虑到桑树果树种植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收获,所以另外二十亩在百姓死后不会收回去,会留给他的后代,也就是永业田。

    只是唐之前连年战乱,人少地多,用这个政策合适,可大唐如今建国百年,境内的土地早就分完了。一代人有二十亩永业田,只需要五代人,就能留下一百亩的永业田,大唐的耕地就这么多,从贞观到开元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可翻不了三倍。

    而且大部分大唐人实际上是分不到二十亩永业田的,或许偏远地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