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3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31节 (第3/6页)

一次完成相关的数学构架。

    同时,王浩还利用构造出的数学内容计算出,粒子对撞实验中出现的‘数据缺失’波动,等于是第二次对实验进行了预测。

    很多学者顿时对湮灭理论产生了兴趣。

    他们中有的和帕森斯的想法一样,也是为了能申请到更多的经费,有的则是非常感兴趣,觉得找到一个新方向进行研究。

    其实,为了经费去做研究,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科学家也是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

    大部分科研人员做研究并不全是兴趣爱好,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们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更容易申请到经费的项目。

    有了经费,才能进行后续研究。

    另外,许多的学者也看到了湮灭理论的潜力,一个有潜力的新领域,就会变得非常吸引人,因为新的领域更容易出成果。

    最初的弦理论就是这样的。

    弦理论最初出现,是为了对于粒子对撞实验中发现的大量介子进行解释,理论的发起人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加布里埃尔-维尼齐亚诺。

    在粒子对撞实验过程中,物理学家们发现介子的自旋和重量,存在一个非常简单的线性关系。

    加布里埃尔-维尼齐亚诺根据实验结果‘猜’出了一个方程。

    后来其他物理学家,对于维尼奇亚诺的方程进行了解释,他们假设存在比粒子更小的基本单位——弦,他们计算弦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重新构造出维尼奇亚诺的数学公式。

    这就是弦理论的雏形。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