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5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561节 (第6/7页)

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但是,对于一个星系来说,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也不够其产生的引力,不足以维持整个恒星系的稳定,就需要引入‘暗物质’来填补质量缺失。

    那么,问题来了。

    在引入了湮灭理论以后,作为宇宙中非常特殊的天体,黑洞内可能会存在强湮灭力场,甚至可能是‘大量存在’。

    那么有关黑洞质量的计算就全部是错误的。

    以往对于宇宙中星体质量的计算,牵扯到一个‘史瓦西半径’的重要概念,天文学认为‘史瓦西半径’和星体质量正相关。

    换句话说,只要能计算出‘史瓦西半径’,就能够得出星体的质量。

    ‘史瓦西半径’,是从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而来,它将物件的逃逸速度设为光速,配合万有引力常数及天体质量,便能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现在有了湮灭理论,还有了发现了所谓的‘一阶能量波’。

    一阶能量波,波长、频率和普通能量波相同,只是能量强度要高出很多。

    这样一来,针对存在强湮灭力场的星体,天文物理依靠观测‘特殊射线逃逸’来计算史瓦西半径的方式就是错误的。

    如果引入‘暗物质不存在’的概念,会更简单的推导出结果。

    既然暗物质不存在,维持超大星系所需的质量,自然就都在星体本身,就可以得出结论——有关黑洞质量的计算是错误的。

    两个方式,同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得出的过程中,大量的天文物理成果都被否定,以往的工作都成为了无用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