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6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60节 (第3/6页)

 王浩一直都想完善湮灭理论,却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

    即便是以微观几何为基础,对湮灭力的描述也只是侧面描述,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摸到什么就描述什么,而不是给出正面的数学解析。

    后来王浩又有了新的研究,是猜想湮灭力的存在影响,和杨-米尔斯方程质量间隙问题直接相关。

    即便是对杨-米尔斯方程质量间隙的描述,也同样是‘侧面描述’,是说明湮灭力的存在,导致了杨-米尔斯理论,无法覆盖到全部的质量。

    这里就等同于是把湮灭力,当成了微观的第四种力。

    王浩一直都认为湮灭力是微观存在的第四种力,但他想证明这一点,就必须要对湮灭理论进行正面描述,并以底层数学逻辑来说明,湮灭力在微观物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就是研究湮灭力和量子物理奇点之间关系的目标。

    所谓的‘奇点’,简单来说,就是现有物理研究解释不了的问题。

    当微观有什么新发现的时候,没办法通过实验总结原因,就只能在现有的微观体系,进行一些猜想式的论证,而猜想式的论证往往是无法证明的。

    比如,弦理论。

    弦理论是无法证明的,但弦理论的数学体系帮助解释了暗物质、反物质、大爆炸,甚至参与了宇称不守恒的数学论证。

    这些量子物理的奇点问题,弦理论都进行正面的数学描述。

    不管弦理论的描述正确与否,但最少它做到了进行正面描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苹果能掉在地上,牛顿最初的简单描述是大地具有吸引力。

    当时准确与否并不清楚,但大地具有吸引力,解释了苹果会掉落到地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