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45节 (第1/6页)
一天时间,灵感值就已经增加到了30点。 第二天就是王浩的报告了,或者说是王浩团队的报告,团队总计有四场报告。 王浩所做的部分是‘元素组成与微观形态几何构造之间的关系’。 其他三人都分别在各自的领域的成果作报告。 第二受到关注的是比尔卡尔的代数几何研究,针对高维节点图形的反复合方法,研究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达到半个菲尔兹的程度。 王浩的报告被安排在了上午九点钟,他走到台上的时候,就注意到有很多不友好的眼神。 那都是来自超导领域的凝态物理专家们。 这次会议是超导的机制会议,来参加的一半人,都是凝态物理专家,好在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他的敌意并不大,但国外的学者就不一样了。 他们好多都感觉自己的饭碗被砸了,一些项目被卡资金是很正常的事情。 虽然他们依旧是超导领域凝态物理的专家,但感觉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受关注程度都大大降低。 这让他们感到很不满。 另外,他们也和汪承林有类似的想法。 超导理论机制的研究,可以向前追溯一百年时间,期间单单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超导研究就有五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者则有十个。 如此多的重量级研究,已经形成基础逻辑的研究学科,就因为王浩的半拓扑研究,整体地位就大大的下降。 难道超导领域凝态物理相关的研究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吗? 王浩当然不会去回答这个问题,面对一大堆不太友好的眼神,他只是很淡然的上台做了报告。 他的报告是元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